UEPlay游藝二館

Friday, February 24, 2006

台灣遊藝文化-〈抽當∕戳當〉

傳統的“籮筐店”(即–“簳仔店”,小雜貨店)都兼賣糖果、小玩具…等,在物質尚未豐富的時代,這些令人嘴饞和心動的糖果、小玩具…等,實在具有莫大的誘惑力。可是口袋裡的零用錢不夠怎麼辦?

小賣商要作生意有的是辦法,將大小不同的獎品置在一起,讓孩童們得以花小錢抽大獎,稱為「抽當」。

孩童們試試運氣,有可能抽到大獎,也有可能抽到「銘謝惠顧」(無獎),再依照中獎號碼向店老闆換取獎品。對滿懷期盼心與好奇心的孩童而言,中獎時的驚喜及兌獎時的興奮,實具有高度吸引力,更何況有時抽不到還是有小獎等小惠來“騙嘴”,這種對於不可預知結果的碰運氣和期盼心情,又是另一項根基於人性的“博戲”(機率游藝)之誘惑力。

抽當的形式相當多元,最常見的是抽紙籤和戳洞兩種。抽紙籤可再分捲型紙籤(由單張紙捲合而成)和夾型紙籤(由兩張紙黏合而成)兩種,此外也有的是以抽線來決定運氣;其它還有如射轉盤、撥輪盤…等,這些都是「博戲」多種形式的創意發展。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


Technorati Tags:

Tuesday, February 21, 2006

台灣游藝文化-〈竹蜻蜓〉

在台灣,無論是在山區或是平地,竹子算是一種普遍常見且非常有用的植物,例如:竹筍可吃;竹筒可以做桌椅、家具、錢筒…;長竹可以架鷹架;劈成細長條,可以編成竹蓆、竹藍、竹用具…等。


在傳統中國民間工藝常用的材料中,竹材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當然也少不了竹製玩具。

「竹蜻蜓」應該算是竹製玩具中,結構最簡單卻又功能精巧的一種了。人們取用竹製家具所用剩下的廢竹材,切削出一片扁形螺旋槳翼,槳翼中央鑽洞後再加上一根細竹桿,簡單卻又好玩的竹蜻蜓就完成了。


或許正因為昇力和重力均等時,竹蜻蜓會停在半空中不動,像極了隨飛隨停的蜻蜓,人們乃引名而稱呼之「竹蜻蜓」—“竹製的蜻蜓”,算是台灣鄉土自製竹材童玩的代表作,有許多的衍生玩具式樣,例如:拉轉竹蜻蜓、拉飛竹蜻蜓…等。


玩時雙手前後用勁搓轉細竹桿後鬆開雙手,轉動的螺旋槳翼會產生昇力,帶動竹蜻蜓乘著風向飛翔;直到旋轉變慢、昇力變小,重力又會帶動竹蜻蜓降回地面。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


Technorati Tags: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06

台灣游藝文化-〈毽子〉

毽子是一項古老的足技游藝,在民間流傳甚廣也甚久遠,一般認為由是古代的足球運動–「蹴鞠」演變而來。


在鄉土農村時期,過節時要吃雞鴨等,都是由市上買活體回家現宰,放血拔毛後,這些禽羽都不能浪費,還有人會來秤斤收購雞毛去作毯子(除塵具)等用具。孩童們也不會放過此難得的機會,偷偷留下幾根精選的雞毛,將羽毛固定或在銅板或鐵片上,做成自製的毽子來玩。在平時,亦可用紙、碎布、毛線來代替羽毛,製作完成後也易於攜帶。


踢毽子可訓練平衡感及視覺與肢體協調性,不論在室內室外皆可玩,較不受場地限制。玩法亦豐富多變,主要分為文武踢兩大類。

「文踢」是指用單腳踢,另一隻腳站在地上不動,屬於較基本的動作;「武踢」常需要以雙腳離地的跳躍動作來踢毽子(又稱「跳踢」);而文武踢混合後,可以產生的招式變化就更多了。

除了用腳踢拋耍弄外,還能用額頭、臉頰、肩膀、手背…等身體各部位來接毽子;除了個人演練;也能團體群戲、多人比賽;有時還以接力方式進行連環對抗賽。


毽子的運動激緩均可,運動年齡甚長,不但男女接適、老少咸宜,更是可以視為終身運動的「國技」呢!孩童們聚在一起嘴裡唱著輕鬆逗趣的歌謠,大家配合節奏輪番上場大顯身手,既能健身怡情、又可凝聚團隊互動感情,孩子們愛玩,連大人們都熱此不疲呢。其實有許多老當益壯的踢毽高手,鬍子一把了,但踢起毽來卻虎虎生風。說真的,演練了大輩子的純熟足技,臉上無毛的小伙子哪是對手呢?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


Technorati Tags:

Tuesday, February 14, 2006

台灣游藝文化-〈彈珠〉

「石球」被認為是石器時代即有的原始玩物之一,而「球」與「珠」等會滾能丟的玩具,一直扮演著陪著歷代童年兒童成長的生活玩物之角色。

台灣在二次大戰前後,基本上正處於農業社會的時祺,當此購買「玩具」(toys)尚未風行的年代,周遭有許多現成物素材都可拿來作為「玩物」(play things)、「玩材」(play materials)。而在台灣夏天盛產西瓜、龍眼等熱帶水果,在農業社會時期的童年遊戲生活中,像極眼珠子的龍眼果核–龍眼籽(「龍眼」水果由此得名)是最長被拿來收集、應用的遊戲素材之一了,後來,又有「玻璃彈珠」的加入。

昔時台灣除了在雜貨店賣的「黑松汽水」外,在專賣玩具、零食的「簳仔店」內,還有賣一種「彈珠檸檬汽水」,其瓶口以玻璃彈珠代替一般的封口瓶蓋。喝完時,圓滾又會發出聲因的彈珠,常會誘使孩童將汽水瓶打破,取出堵住汽水瓶口的彈珠,作為遊戲時的道具。

後來嗅到商機的廠商們直接量產玻璃彈珠,除了有不同尺寸與花色外;更在彈珠中央玩花樣,製出七彩玻璃彈珠,兒童們盛行以之收藏、交換、或當作玩物。市售的玻璃彈珠有不同的尺寸與花色,不僅是孩童們珍藏的寶物;更是童年遊戲良伴。珠在孩童間蔚為風行。

最常見的彈珠鄉土玩法是:在空地上畫一個小圓圈,把大家的彈珠放進去,每人輪流用一顆母彈珠撞擊圈內彈珠,超出界線的彈珠由撞擊者獲得。技巧好的孩子常會永地小孩子長常會拿著一大鐵罐其所擁有的玻璃彈珠,南征北討,累積戰利品。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

Monday, February 13, 2006

台灣游藝文化-〈抓米袋/丟沙包〉

如果說射擊童玩是男生專玩的代表物;那麼女生專玩的代表物應該是什麼呢?
那應該就是「抓米袋」了!
其實男生也玩類似的技巧游藝–「抓石頭」,而女孩以媽媽用剩的廢布細針縫製「米袋」來丟擲、抓玩,兩者在材質選用上大不相同。 這樣的「廢物利用」——其實對那時期的兒童而言,是沒有大人所謂的「廢物」;只有“尚未找到用途之物”——無形中培養孩子動腦發明研究的創造力與珍惜周遭資源的習慣。
無聊嗎?沒玩具嗎?自己來動手作吧!
女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妙手巧思,以平常就收集到大人縫紉衣物所剩下的廢布(此時期大人們也會收集來作為縫補衣褲之用)縫製成小口袋狀,再將米粒、豆子或沙粒…等物放在小口袋內,再用針線縫密缺口,把袋口縫死後,自製米袋就完成了;多做幾個,更可以成套的玩出各種花樣呢!
「抓米袋」在女生圈是非常普遍的傳統童玩,可以一人獨玩,也可以兩人或更多人相邀競賽。其玩法可以自己訂定,通常是以三到五個米袋為一套,藉著雙手丟擲、拋接米袋來玩。

玩法一:
先把米袋散放在桌面或地上,然後拿其中一個往空中丟,同時迅速抓取桌面或地上的另一個沙包,放在另一隻手的手背上,再去接剛剛拋上空中的那個米袋,若是動作太慢來不及接住就得換人囉!按此規則重複拋、抓、放、接,直到所有米袋都放到手背之後,再重複相同的動作;不過,這時是要把手背上的米袋一個一個的抓下來。先完成以上動作的就是勝利者了。
玩法二:
「偷天換日」–先完成固定動作招式,再以拋接抓到米袋來“考試”算分數、計輸贏;或者口中一邊唸唱著「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相疊、五搭胸、六拍手…」等抓米袋專用的童謠,演練出成套招式,到了「七圍牆、八摸鼻、九揪耳、十拾起」招式都作完後,就算過關了。
無論怎麼玩,除了顯示自己親手縫製的手工作品之餘,更可以展現個人純熟洗練的手技,讓玩者莫不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延伸閱讀:UEPLAY游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