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Play游藝二館

Monday, September 11, 2006

童心‧童眼‧童趣(二)

作者:張世宗
童眼—內心中兒童眼光所見

當大人們的視野是150公分高度以上的世界時;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卻是110公分高度以下的視野。一般大人即使再專業,如與孩童溝通說話,孩童必須仰視回答時,那他(或她)充其量只是這個孩童的長親、師長;只有當兩人能夠平視交談時,才有可能讓兒童以“朋友”的身份聽到他內心的心聲。所以一個有兒童童眼概念的大人,在與兒童交談時,會自己蹲下或者將孩童抱高,以讓自己成為兒童的朋友,而這時也正就是兩位兒童(其中一為是內心中的兒童)在交談。

據聞在法國巴黎有人曾經將錄影機降低,拍出110公分高度以下視野的巴黎市景,剪接後在電視台播出,引起了莫大的迴響,因為一般市民第一次有機會以童眼和輪椅者的是也觀察自以為熟悉的都市,透過鏡頭才能感同身受地瞭解原來這麼多人行和輪椅障礙;而太多的公共電話又裝設得太高了。

回頭想一想,為什麼公共建築物的無障礙環境功能需求一直作不好?是否就是落成儀式少了一段活動——如果讓建築師坐在輪椅上親自到達每一個空間,情況是否會改善?再想一想,為什麼「飢餓三十」能讓大眾餓肚子一段後,反而讓大家更願意捐錢出力?


童趣—內心中兒童內心所感

童趣,即由每個人心中的兒童(童心)的眼光(童眼)所觀察到的兒童獨有之感受(童趣)。透過童眼的觀察和體驗,在內心(童心)所形成的,就是非世故、非偽裝、非僵化的童趣流露了。

所以我在研究「童玩」(「兒童」之「玩」)時,對「兒童」所下的操作型定義是「0 到99歲,童心未泯,尚具有好奇心、尚具有成長空間的“兒童”」;另外在規劃如「兒童博物館」等親子共遊的空間,就會將主觀眾群定位在“全齡兒童” (children of all ages),即是根據這個道理,無非是要關照顧到每一個年齡層兒童的需要;照顧到每一個內心中兒童的感受與功能需求。

童心‧童眼‧童趣(一)

童心‧童眼‧童趣(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